Posted on 

《非暴力沟通》在真实世界当傲娇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社牛坦荡荡,社恐常戚戚。

就我有限的人生经验而言,这是本简单、具体、实用的手册。作者详尽细致地描写了核心观念,无限降低阅读门槛。用有些书友形容是“赘述”、“浪费口水”,不过在我看来,这份“赘述”正像数学老师讲完知识点后,按照标准模式把习题讲得详尽细致。总有人需要这份细致。

我早在高中就买了这本书,但直到大学才看完——还是因为老师上课太无聊,又不让玩手机,只有书能解解闷。但正式看之前,我也是犹犹豫豫的。我各处看书评,评价是褒贬不一。我总止不住想:我的人生是有限的,我是否有必要在我有限的人生中花费时间赌在这本褒贬不一的书上?——但我最终还是看了。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我已经把手上更感兴趣的书看完了,我没得选。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豆瓣上的一个书评让我对其改观。

豆友说自己也因为各种原因,对本书没有阅读欲望。直到他在B站上看到了作者的一个讲座,才有了改观,并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书评中提到了作者丰富的实战经历。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简单,但并不完全简单。它是一套沟通模式,这要求我们诚实表达自己,关切倾听他人。并且在表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依次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要点。

要掌握这种模式,需要厘与其对应的概念。至于这种模式是什么原理,在明确概念后,大家就会有自己的理解了。当然不是因为笔者不知道怎么写啦


一、观察与评价

什么是观察性描述?”Aezir是个英俊的人“,”Aezir聪明又帅气“,这叫观察。——我骗你的。当然,我说的骗不是说前面句意的真实性,而是说那两句并不是观察,而是评价。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观察性描述呢?”Aezir重重地摔上门“,”Aezir高兴地欢呼了一声“,这才叫真正的观察。话说到这,怎么才能区分观察和评价呢?

——不好意思,上面那两句还是评价。如果用真正的观察性描述,又该如何言说上面的话呢?首先,”Aezir是个英俊的人“就应该描写为”Aezir浓眉大眼,鼻梁高挺,脸型流畅,四肢修长。“下一句,”Aezir重重地摔上门“就该说为“Aezir摔上门,门发出巨大响声”。

中学时期老师便讲过新闻,说某些新闻的任务是记录真实,但记者总会不自觉在客观的话语中掺入无形的观念。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这是抽象阶层的混淆。语言的阶层界限相对分明,可在长期自然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抽象阶层被不断的压缩重叠,让某些描述进行阶层升格成为自动化流程。

须知: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性描述处于抽象阶级的底层,描述的内容特定而具体。而评价往往是观察的升格,是与其他种类、更高阶层的联系。


二、需求与要求

女朋友说:“我想让你多陪陪我。”这是需求,还是要求?

需求是向内的,要求是向外的。需求是自我需要的表达,是更为核心的部分,而要求则是对他人的期望。但是,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想要解决问题,当然要想办法“治本”。而且,即便依据需求提出要求,也并不一定能够满足需求。

那么,显而易见,上文女朋友的说辞当然是命令啦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如果可以让人们不再对彼此进行评判,而是从需要的角度彼此联系起来,往往会出现惊人的效果。当这事发生时,好像冲突会几乎自己解决

我们自己往往言不达意,又可能常听到至亲的斥责。但如果我们能放下次要的感受,大胆坦诚地说出内心的声音,相信许多问题都会自己消失。当然,愚蠢无知又固执的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应对,我也不知道这套方法能否适用。


三、请求与命令

这看似很容易区分,一个是希望对方怎么做,一个是让对方必须这么做。但是在这里我想要区分的是,请求之下的请求和命令。

此话怎讲?区分在于,自己是否能接受对方的拒绝。当你客观的说出你的观察、细说内心的感受后,向对方提出要求,不论对方答应与否,都能坦然接受。这才叫请求。倘若心有不忿,则这种请求则很可能演变为以愧疚感PUA别人了。

当我们具体实践时,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我都非暴力了,我都做出努力了,我都改了那么多了,你怎么对我还是那样!

……我无言以对。只能说加油了,但可能还不够。继续努力吧。


四、操控与协作

当我们讨论经验时,往往是在讨论体会。我对这方面体会着实稀少,并不知道怎么说这个小节。我也忘了当初为什么不干脆删除这个小节。有趣的是,在我尊重别人,并出于“协作”希望能有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时,有人却莫名其妙有了优越感,颐指气使起来。当然这是初中的事了,现在的我已经与见不到这种贵族了。

就索性引用原文的一句话吧:操控需要代价。


结语

看完这本书这么久,我也还算是有所实践。说到感悟,只能感慨:真是大道至简,老生常谈!

当然,每当人们谈到感悟,往往暴露其过去的缺陷。因此,我选择直接引用原文来表达:当我们坦诚说出彼此的真正诉求时,或许所有矛盾都会烟消云散。

……剩下就是人类三观与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了。尽管我内心或有不甘,但不论情况如何,不论对错,我选择尊重任何人的深思熟虑。

摘抄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的奴隶和手下。

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

许多来向我求助的人后来发现,他们感到沮丧或者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如果不清楚发言者是否已经得到满意的答复,讨论就可能漫无目的地继续下去,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请求还是命令。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那么,根据我的定义,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而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番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有时我们只是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形式,而忘记了它所服务的目的。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即使我们以适当的方式提出请求,有些人仍会以为是命令。

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

关于劳资谈判的研究显示,如果双方同意在作出答复前先准确地重述对方的观点,那么,达成协议的时间可以比平时缩短一半。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谈话是很累人的。他只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而无法帮助我们与他人加深联系。这种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说话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我的建议是,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为什么会自责? “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出于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一旦专注一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你的渴望。

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处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突然想做什么事。但如果发现是任务后,完全不想去做了……

专注一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在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极其行为。

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制造了新的问题。批评和指责诗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且变得更有攻击性。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

我不理解。是翻译的问题吗?作者想透过“成熟”传达怎样的想法呢?

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认识情感的根源在于个人的需要和想法,并以建设性的语言提出明确的请求。

我理解分析疗法的理论。然而,对于保持与来访者情感的距离,我总是觉得不太舒服;此外我相信,在治疗的过程中,表达个人感受和需要是有益的。

一旦我不打人当作诊断的对象,而是专注于彼此作为人的感受和需要,人们通常都会有积极的反应。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时,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创造性媒介。我们说出的话语反映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定义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别人通过我们的话语来了解我们,因为话语传述了我们对生命的看法和自我的本质。我们说话的方式可能开启或关闭一扇门,带来疗愈或伤害,创造愉悦或痛苦,最终将决定我们幸福的程度。

我们没有真正的敌人,而其他人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他们所知限度内,能够满足自身需要最好的方式。

现在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王小波

我相信乐于给予是人类的天性。

我不理解。这里的天性是指动物天性吗?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这种毁灭性的神话中,同时配以一套语言把人非人化,把他们变成工具。

这是一种引导他人注意力的能力——具体而明确——这个人做的什么事情我们喜欢或不喜欢的,而不夹杂价值判断。

坦诚不是告诉别人他做错了什么。这是心的坦诚,不是意味着指出错误的坦诚。

要有一组描述感受的词汇,真正能描述我们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而不是对他人的解读。

如果我们暗示,其他人的行为是造成我们这些感受的原因,就是在用破坏的发过誓表达感受,我们产生各种感受的原因,并非来自他人的行为,而是出于我们的需要。你所写下的对于他人的观察,是你产生感受的触发因素,而非感受的原因。

人们通过教育想让我们认为,我们该为他们的感受负责,所以我们感到内疚。是的,感受十分重要,但我们不希望以这种方式使用感受。我们不希望通过引起内疚的方式使用感受。重要的是,我们表达感受的时候,要用清楚的陈述说出,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来自于我们的需要。

如果可以让人们不再对彼此进行评判,而是从需要的角度彼此联系起来,往往会出现惊人的效果。当这事发生时,好像冲突会几乎自己解决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正向可操作的语言来提出请求。

惩罚是场输家的游戏。只要我们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们就能明白这一点。 我们希望其他人做什么? 我们希望人们以何种动机来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

除非出于神圣力量,否则不要回应。

最后需要我们清楚区分的一组概念是“操控”与“协作”。操控别人把事情完成是使人顺服。你可以惩罚或者奖赏。这是操控。它是一种微弱的力量,因为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是不是有可能你的请求被看作操控呢?你能采取什么步骤与他们建立协作关系,从而增大心甘情愿为营你的可能性?你可以如何重写请求,来体现正向的可操作的语言特征?


本站由 @Aezir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