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与浪漫与哲学

现世比王。

屯点高亮先。

第一章 自我毀滅的試驗場

羅素轉向哲學,是希望在之前只有懷疑的地方找到確定性,而維特根斯坦,則是上述那種問題激起的強制傾向把他拽進了哲學。
2023/1/24 19:30


罗素转向哲学,是希望在之前只有怀疑的地方找到确定性,而维特根斯坦,则是上述那种问题激起的强制倾向把他拽进了哲学。
2023/1/24 19:36


可以說,是哲學找的他,而非他找的哲學。
2023/1/24 19:30


这件事意味着性格的变化、而非观点的变化——他一生许多次变化中的第一次;他的一生以一系列这样的转变为界标,它们发生在危机的时刻,而维特根斯坦企求转变时抱着这样的信念:危机的根源是他自己。仿佛他的一生是一场与他自己本性进行的战斗。他成就了的事情,通常都带着“不顾他的本性”的意味。就此意味而言,终极的成就是对他自己的彻底克服——一种让哲学本身不再必要的转变。
2023/1/24 19:38


你谈的单纯不是一个人为之拼争的单纯,而是出自天然的免于诱惑。
2023/1/24 19:39


无论怎样同维也纳中产阶级融合,无论怎样脱离自己的出身,他们仍然——在某种神秘的意义上——是“彻头彻尾的”犹太人。
2023/1/24 19:42


作曲家问该教这孩子什么,赫尔曼·维特根斯坦回答:“让他呼吸你呼吸的空气便是!”
2023/1/24 19:43


“剑桥没有你需要的氧气,”他对德鲁利说。他认为德鲁利到空气更健康的工人阶层中找个工作才好。至于他自己——他自己倒决定留在剑桥——这个隐喻有趣地一拧:“这对我无所谓,”他告诉德鲁利,“我制造自己的氧气。”
2023/1/24 19:47


不过,那些把卡尔·维特根斯坦造就为成功工业家的价值,以另一种力式,是一种与更广大的时代张力相呼应的代际冲突的病源。
2023/1/24 20:32


十四岁之前他都安心于这种感觉:天才包围着自己,自己没有天才。日后他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他在清晨三点被钢琴声吵醒。他走下楼,看见汉斯正在弹自己写的一首曲子。汉斯全神贯注,近乎疯狂。他流着汗,彻底投入,全未察觉路德维希的出现。这画面是路德维希记忆中的一幅存照,是天才模样的一个范例。
2023/1/24 20:56


路德维希的情况更复杂些。要顺从别人愿望的压力已成了同样外在的和内在的。担负着这种压力,他听任大家认为,他天生爱好的是可训练他从事父亲的锺意职业的技术性事务。私下里他觉得自己对工程“既无感觉也无天分”;但在这种情形下,家人则很合理地认为两样他都具备。
2023/1/24 21:00


一次涉及性道德的审判,是蓄意从个人的不道德走向全体的不道德的一步。
2023/1/24 21:33


人对形而上学的需求
2023/1/24 21:43


第三章 羅素的愛徒

他是个正被浪漫抓住的男人,比从前和以后都更能欣赏人性中非理性和情绪化的一面——甚至到了接纳一种超验神秘主义的程度。
2023/1/24 22:50


他确实相信,人应当——像他父亲、他哥哥汉斯和一切天才那样——是冲动的动物。
2023/1/24 23:10


但他也具有几乎压倒一切的责任感,而且易于产生反复的极度自我怀疑。罗素的鼓励之所以是必需的,恰是因为他能由此而克服这怀疑,快乐地听从自己最强烈的冲动。罗素鼓励他做哲学工作后,他身上立刻发生的变化令家人吃了一惊。他自己在这个学期末告诉罗素,他生命里最快乐的时光是在罗素的屋子里度过的。但快乐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得以听从自己的冲动,还在于他确信一既然他有非同寻常的哲学天赋——自己有权这么做。
2023/1/24 23:10


如果一个人最强烈的冲动是作曲,而且如果完全沉溺于这冲动能够写出崇高的音乐,那么他不只有权听从冲动而行动,他还背负着这么做的责任。
2023/1/24 23:11


……也许是我所知道的传统观念里的天才的最完美范例,激情、深刻、强烈和强势。
2023/1/24 23:12


这事也许说明了剑桥时下的知识精英是如何看他的——有趣但不迷人,聪明但没有天才。
2023/1/24 23:20


[他]然后接着说,没失去灵魂的人是多么少。我说这依赖于有一个真心追求的大的目标。他说他认为这更依赖于痛苦和承受痛苦的力量。
2023/1/24 23:23


然后罗素问他,如果他同一个女人结婚,而她跟另一个男人跑了,他的感觉会是怎样:

[维特根斯坦]说(我相信他)他不会感到愤怒或仇恨,只有完全的悲伤。他的本性是彻头彻尾的善;这就是他为什么看不到道德的必要。我原先完全错了;他在激情中会做所有事情,但不会实行任何冷血的不道德。他的态度非常自由;他觉得原则这种东西是无意义的,因为他的冲动是强烈的,从不是可耻的。
2023/1/24 23:26


当最根本的态度相冲突时,无所谓赞同或不赞同,因为一个人说的或做的一切都得从那态度里来理解。
2023/1/24 23:30


一旦发觉维特根斯坦的态度是陌异的和无法了解的,罗素只能努力解释,而非理解。可以说,他没有能力进到它里面。
2023/1/24 23:36


在这类写作上罗素尚未达到其最佳水准,而且终其一生上述作品也没有一部问世。“我真但愿我具备更多的创造性,”他对奥特琳悲叹,“莫扎特那样的人令我们自惭形秽。”后来他同意在身后出版《约翰·福斯蒂斯的迷茫》,不过带着慎重的保留:

……第二部分表达了我仅在一个极短时期中持有的看法。我在第二部分中的观点非常感性,太过温和,对宗教太过赞许。这一切,我受到了奥特琳·莫瑞尔女勋爵的过度影响。
2023/1/24 23:41



本站由 @Aezir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