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沟通与电波 · 脱离频道谈沟通都是耍流氓!

总结点我看出来的常见沟通问题,也是自己的反思录。

前言

本文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不合理表象下往往有更为深沉的背景与缘由。在沟通中,要有意识地反思“不合理”之处,秉持细腻、坦诚的态度与人交流。至于具体有哪些不合理,又有哪些背景与缘由,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传播中的信息,承担着注定衰减和失真的命运。为了尽可能提高阅读体验,希望你暂且放下疑虑,带着先前的核心观念去看待这篇文章。

流氓五部曲

脱离定义谈观点都是耍流氓

很多时候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往往是驴头不对马嘴,两方对讨论对象的定义都不一样。建议先明确定义再讨论问题。 当然,过深讨论定义,话题往往会走向个人哲学观点与三观取向的争论。发现有这个苗头而无意深入,就最好打住吧,不要被聊天节奏牵着鼻子走了。

脱离字意抠字面都是耍流氓

有时看出对方在讨论问题中表述不严谨,即便明白对方意指,也难免想指正回来。但操作之前,最好考虑一下:此时聊天节奏是否紧凑?贸然插嘴解释是否不合时宜,影响主要话题的讨论?在明白大意、且“不严谨”无明显谬误倾向的情况下,最好顺着主要话题走。无关紧要的事,稍后再谈也不迟。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是有一定道理,但还是不敢苟同,脑中想起的净那些错得离谱的案例。但我在这里主要想讨论的情况是,你看出的“不严谨”,不意味着说话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严谨”。这种不严谨,往往可能因为如果严谨来讲的话,费时费力,叠甲太多而影响正常交流。而有时一个“不严谨”可以让人轻巧地 get 到意思,也难怪急于表达自己主要观点的家伙有意疏漏了。

也就是说,说话要看节奏与话题,有些无关紧要的“疏漏”,就让他随风去吧。

脱离普遍谈特殊都是耍流氓

这条和上条基本一样,只不过犯的频率极高。在人讨论一般情况的时候,是否有必要补充大家都能想到的特殊情况?

浪费时间是一方面,挑起新话题也是一方面。但我思来想去,觉得说话前最好想一想对方是否可能早已觉察到,只是出于各种原因才没有叠甲。如果自己知道别人能想到,自己还想重复说的话,最好整点新活。 不然聊来聊去基本都是刻版印象和对抗刻版印象的刻版印象,也确实没啥意思。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没有说其他情况不好的意思。我只是这么说的话,就显得单薄又不真诚。当然,我也可以举几个论据,但这就往往意味着再多叠几个甲,但观感就太差了。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别人说一般情况的时候,没有叠甲到特殊情况。

脱离话题谈观念都是耍流氓

这条很简单,有些人东扯西扯,虽然不合逻辑,但气势上反而压人一头,让人忍不住驳两句。一来二去,对面净从棱模两可之事取有利自己一面侃谈;而自己审视来满篇漏洞,辩不知从何起,原话题也顺势被糊弄在一边了。弱智发言好分辨,大可光速脱战。难搞的是高段位发言,乍看之下真像那么回事……

有个 v2 坛友就总结得很到位,方便厘清思路:

你跟他谈观点他跟你谈体验,你跟他谈体验他跟你谈科学,你跟他谈科学,他跟你情绪输出,你跟他情绪输出,他跟你口吐芬芳。 口吐芬芳的文盲诗人也很多。

我往往认为沉默是最高的轻蔑。但时代变了,阴阳怪气机器人堂堂出道!我可以一面保持最高的轻蔑,一面让对面感受到自己被轻蔑,桀桀桀……

倘若自己不自觉地犯了问题,不妨反思:是什么让自己乱了阵脚?

脱离重点而言他都是耍流氓

没有说发散思维是不好的意思。但某些发言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标新而求异,往往和理想中的发散思维、扩展聊天框架相去甚远。被人提出异议,还觉得自有一番道理,别人 get 不到自己的点。是,是有这种可能。但我基本没见过被平反的,反而是事后自己后悔的比较多……

但如果自觉“我独醒”的情况真实且足够多,不妨换个能和自己正常交流的圈子。无法得到共鸣的输出,一如喧嚣下的孤独。

脱离事实谈逻辑都是耍流氓

“我想不通、按理来讲……”有时事实都摆到眼前了,按什么理来讲?以自己眼中合乎逻辑的理,回应略显潦草的现实?想不通是真的想不通,以自己正常智力的大脑想不到其它的可能情况?还是傲慢,只认可自己眼中的最优项,其它选择皆以“想不通”蔽之?这种显然已经是一种不合理。此时需要做的,是根据实情调整逻辑,而非最后争几句“按理来讲……”,太虚弱了。

调频四部曲

一般性智识反思

如果自己发现什么“盲点”,在提出之前,最好思考一下这种观点是否一般人能想到?如果这种观点并不新奇,显然对方可能已经将其考虑在内。而“盲点”的背后,还有着对方更多的考虑。

少预设点标签,多确定点情况

或者说“反陈词滥调症”。生活中足够的阅历会让我们很容易根据几个典型特征就轻易将别人对号入座,殊不知别人的言语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没搞明白情况就阔论起来,着实尴尬……

面对有些很像小白或者看起来不合理的问题,最好先正面回答一下,再跟一句反问去确定情况比较好。

可以诚实,但别苛刻

真诚待人固然好,对其有所期待也能理解,但不要把对自己的标准不自觉的施加到他人身上,尤其是以苛责的口吻去说教。自己提起的善意的刀子,不仅伤害关心的人,最终也会落到自己身上。善意可以有锋芒,但不要落刀。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我一直在思考,尊重的底线在哪里,开放的体量又该多大?后来看了《存在主义咖啡馆》,里面萨特放浪形骸,也算是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的问题。尊重每一种生命,每一段体验,并平等尊重每一种愚蠢。

后话

看完文章,你可能发现本文也没什么,基本都是可以以一言蔽之的东西,而且有些东西都可以合并成一点。我完全同意,但我不觉得应该合并。一方面,解构了什么,就下意识地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我觉得这是个误区,会在无意识中忽视、消解其形态的意义。另一方面,抽象凝练的格言式哲理华丽又清爽,但这更多是相对有一定水平的人而言的。他们已经无需更多的实例去分辨、练习,一段提纲掣领的语言就足够自己日后的应用了。至于萌新,看看总结式格言开开思路无妨。如果看专题实例总结分析的话,可能效率会更高一点。

试想:一个情商大师从长期实践中抽丝剥茧,以凝练巧妙的语言总结出来,并系统整理,这可太浪漫了!即便知识没有增加,但思路变得有条理,一切知识了如指掌,这一过程本身就足以让自己觉得变得更聪明了——并下意识地觉得这是更有价值的,更适合用来分享的。

但对水平一般的人来讲,他看到时候觉得醍醐灌顶,觉得思路打开了。但实则这种体验只是被大佬带着走了一遍整理思路的快感。思路是打开了,但该走的路还得摸索着走。真要节省摸索的时间,还得挑点适应自己水平的内容来看。

当然也有这种情况:觉得有道理,但止步于此了——看一遍下来,就像是看了一遍正确的废话。自己可能想起相关的体验,但更进一步的领会就没有了。而且道理足够浅显,无需他人点明,自己便可领会,说出一番类似的格言来。没能领略到至简大道的真谛,只能简单套在自己的舒适区中。

可能和工具书的情况一样,情商书层出不穷,看起来大差不差又各自畅销——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版本答案。即便某些书形式上看起来就像是“正确废话大全”,也总会以其特有的角度恰巧切中某些家伙的瓶颈,开他思路。任何档次和类型的商品,都有其对应的市场。至于这一品类是否有重复造轮子之嫌,就见仁见智了。

此外,这篇文章是勉强挤完的,冗长且杂乱。尽管我深受《They say, I say》影响,认为说理全面是好的,即便以“冗长”为代价。但我偏执地认为这是我能力不足的表现。以后会大面积删改,现在我是不想再看这篇东西了。


本站由 @Aezir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