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选购指南(一):分辨率与屏幕尺寸
前言
显示器市场日益细分化,针对不同用户群体侧重加码不同赛道的性能。考虑到显示器的使用年限往往很长(一台用十年并不罕见),想直接买到用着舒适的显示器,需要了解许多前置知识。如下我会介绍核心参数、相关概览、使用影响、性能瓶颈,帮助大家在了解显示器几个核心表现维度的同时摸清自己的核心需求。
-
清晰度:PPI(分辨率+显示器尺寸)
-
流畅度:刷新率、响应时间和显卡
分辨率与屏幕尺寸
分辨率 (Resolution)
显示器能显示的像素总数,格式为 :水平像素数 × 垂直像素数(例如 1920×1080)。单位面积内,分辨率越高,屏幕上能显示的细节越丰富(如文字更清晰、图像更细腻)。同样的分辨率下,显示器尺寸越大,画面越糊。
常见规格
- 720p(1280×720)
- 1080p/FHD(1920×1080) 全高清
- 2K/QHD(2560×1440)
- 4K/UHD(3840×2160) 超高清
- 8K(7680×4320)
有些厂商宣传的时候支持 4K 3840×2160恨不得贴你脸上告诉你,说到1080p就只字不提,只提全高清。笑嘻嘻,1080p是什么很脏的字眼吗?
非原生分辨率
指当输入设备(如电脑)设置的分辨率与显示器面板能显示的物理像素总数不匹配时,图像需要经过缩放处理才能适配屏幕的状态。例如,原生分辨率为3840x2160(4K)的显示器被设置为1920x1080(1080p)。
升频 (Upscaling):将较低分辨率(如1080p)转换为较高的原生分辨率(如4K)。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图像柔和、模糊或产生伪影。
降频 (Downscaling):将较高分辨率转换为较低的原生分辨率。不同显示器有不同的缩放模式,如保持宽高比、1:1像素映射、全屏拉伸。劣质缩放可能导致文本模糊、边缘锯齿或整体图像柔和 。
延迟:scaler芯片进行的处理会增加输入延迟,尤其是在处理非原生分辨率时 。以原生分辨率运行可以绕过大部分由缩放引起的延迟。
显示器缩放常见算法
最近邻插值(Nearest Neighbor):速度最快,但导致像素化。
双线性/双三次滤波(Bilinear/Bicubic):平滑图像但可能模糊。
整数缩放(Integer Scaling):仅放大整数倍(如1080p→4K),保持锐利但可能浪费像素。
显卡/GPU缩放(GPU Scaling)
由显卡处理缩放,支持更复杂的算法(如AMD的Radeon Image Sharpening、NVIDIA的DLSS),但依赖驱动和硬件性能。
性能瓶颈
图像质量下降:非整数倍缩放时,插值算法自有其局限性会导致模糊与锯齿,文字边缘发虚。
加重延迟:复杂的缩放算法(如AI超分辨率)需额外计算时间,影响游戏或视频的实时性。
GPU负担:高分辨率输出会增加GPU负载,超分辨率渲染(如DLSS/FSR)需要专用硬件(如Tensor Core)支持才能提升帧率。
接口带宽限制:即便选择了高分辨率画面,但可能受限于显示器自配的HDMI/DP版本(如HDMI 2.0无法支持4K@60Hz以上+HDR)无法实际发挥显示性能。
刷新率与分辨率冲突:某些显示器在非原生分辨率下可能无法达到标称刷新率(如4K显示器在1080p下锁定60Hz而非120Hz)。
Scaler芯片
显示器用于处理输入视频信号的芯片,主要用作图像缩放:将非原生分辨率的信号转换为适合显示器原生像素网格的图像;也可以处理屏幕显示菜单 (OSD) 的生成、输入选择、色彩处理(如应用图像模式、伽马调整)和其他图像增强功能。
厂家往往在显性指标上堆料宣传,而在预算型显示器中发挥精准刀法——斩Scaler。但实际上Scaler对实际体验很重要,尤其是主机玩家(经常用非原生分辨率)和那些用上古程序的婆罗门。显示器经常需要输出非原生分辨率的画面,而这往往需要Scaler芯片缩放来适配画面。
垃圾缩放会导致图像质量不佳、输入延迟增加 。高端显示器或配备专用芯片(如G-Sync模块)的显示器可能拥有更好的scaler 。如果你经常用到升频(如在4K显示器上玩1080p游戏,或使用旧款游戏主机),应多看专门测试非原生分辨率下缩放质量和输入延迟的评测。
G-Sync模块:是NVIDIA开发的专用硬件芯片,嵌入在显示器内部,通过与GeForce显卡协同工作,实现无撕裂、低延迟、无卡顿的游戏画面显示。原生G-Sync显示器使用专有的NVIDIA scaler芯片,该芯片同时处理缩放和VRR功能,包括可变过驱动和预测GPU输出 。
Adaptive-Sync/FreeSync显示器:通常使用来自第三方制造商的标准scaler芯片,并集成Adaptive-Sync功能,质量和功能集各有不同。
GPU与Scaler
选择GPU缩放还是显示器Scaler缩放本质上是在潜在图像质量、输入延迟和系统性能之间权衡:你家显示器scaler质量如何?GPU性能怎样?你对用户对延迟与图像失真哪个更敏感?科技没有想象中发展的快,当前没有六边形版本答案。我们仍需要在二者不可得兼中取舍。
DLSS、FSR
诸如DLSS/FSR等基于AI的新型升频技术,可以在发送到显示器之前进行升频,而且提供的图像质量也比传统缩放方案要好,不过这主要针对游戏,还是支持这项技术的游戏。
屏幕尺寸 (Screen Size)
通常以英寸为单位沿对角线测量。
屏幕更大,显示范围更广,这也意味着占用的桌深越大→最佳坐距更远→承重更强的显示器支架(选择承重时记得把屏幕挂灯考虑在内)→更宽更大更稳健的的桌子。这也是为什么我推荐桌子买越大越好。如果桌子够魁梧,你甚至可以买个电视当显示器。此时分辨率高低在此等距离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难不成你是空军的眼睛吗?
宽高比 (Aspect Ratio)
指屏幕宽度与高度的比例。
常规尺寸还好说,至于非常规比例,一方面部分程序(如上古游戏)就没有做针对性优化。如果全屏启动,可能导致有巨大黑边,画面拉伸/扭曲、画面极糊;另一方面拿超宽带鱼屏距离,往往有一定曲度,会挂不上部分屏幕挂灯。如果要买特异尺寸,很多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都要特别考虑[^1]。
分类 | 典型尺寸(英寸) | 物理尺寸(宽 × 高,厘米) |
---|---|---|
标准显示器 | ||
小尺寸 | 24 | 53.1 × 29.9 |
主流 | 27 | 60.0 × 33.6 |
大尺寸 | 32 | 70.8 × 39.9 |
超宽屏显示器 | ||
21:9 带鱼屏 | 34 | 79.4 × 34.0 |
21:9 进阶 | 38 | 88.7 × 38.0 |
32:9 双屏效果 | 49 | 119.9 × 33.7 |
电视 | ||
卧室/小客厅 | 43 | 95.2 × 53.5 |
主流客厅 | 55 | 121.8 × 68.5 |
沉浸式体验 | 65 | 144.0 × 81.0 |
大屏旗舰 | 75 | 166.1 × 93.5 |
豪宅巨幕 | 85 | 188.3 × 105.9 |
巨幕影院 | 98 | 217.1 × 122.2 |
像素密度 (Pixels Per Inch,PPI)
单位面积内的像素数量,单位为 PPI(Pixels Per Inch,每英寸像素数)。由屏幕尺寸和分辨率共同计算得来:屏幕尺寸越小+分辨率越高=PPI越高,画面越清晰。
RGB 标准排列 (RGB Stripe):每个完整像素由红(R)、绿(G)、蓝(B) 三个独立子像素并排组成。此时计算PPI可以直接按面板物理分辨率计算,PPI数值 = 真实分辨率密度。
Pentile 排列 (RG/BG 或 Diamond):相邻像素共享子像素(如 RG-BG 交替),绿色子像素数量多于红/蓝(通常2:1)。因共用子像素,真实分辨率 = 标称PPI × 约0.8。可能有厂商按物理像素数宣传,虚标PPI。
名称 | 长 | 宽 | 英寸 | RGB PPI | Pentile PPI |
---|---|---|---|---|---|
1080P/全高清FullHD | 1920 | 1080 | 24 | 91.79 | 74.94 |
1080P/全高清FullHD | 1920 | 1080 | 27 | 81.59 | 66.62 |
2K | 2560 | 1440 | 24 | 122.38 | 99.93 |
2K | 2560 | 1440 | 27 | 108.79 | 88.82 |
2K | 2560 | 1440 | 32 | 91.79 | 74.94 |
4K | 3840 | 2160 | 24 | 183.58 | 149.89 |
4K | 3840 | 2160 | 27 | 163.18 | 133.23 |
4K | 3840 | 2160 | 32 | 137.68 | 112.42 |
4K | 3840 | 2160 | 40 | 110.15 | 89.93 |
4K | 3840 | 2160 | 50 | 88.12 | 71.95 |
8K | 7680 | 4320 | 27 | 326.36 | 266.47 |
8K | 7680 | 4320 | 32 | 275.36 | 224.83 |
8K | 7680 | 4320 | 40 | 220.29 | 179.87 |
8K | 7680 | 4320 | 50 | 176.23 | 143.89 |
实际体验
当然,画面越精细越好,但实际体验不能完全按照PPI来拉定天梯。
视力/视距:不论视力如何,视距远到一定程度,画面再粗糙、再精细也分辨不出来。换句话来说,只有近到一定程度,你才能体会画面的精细程度。~~像我这种看一会儿电脑就眼冒金星RGB色层分离,直接抹平不同梯队PPI的差距。~~当然也有说法“全拉满吧,用了就回不去了,懂的都懂”。这种见仁见智,看你预算和既有硬件视力:PPI自然越高越好,但背后也隐含着硬件要求。有时你为了更好的视觉体验为显示器加码,这往往意味着其他联动的硬件也需要一同更新,否则无法让显示器发挥实力,体验甚至不如低端杂牌。
画面适配:如上所述,PPI表示每英寸屏幕面积内包含的像素数量。PPI 越高,单个像素在单位面积中占据的份额越小,即如无特殊适配,肉眼上看各种UI会变得极小——这里特别点名上古VNR。运行在高分辨率大屏上时程,窗口简直小得可笑。强制全屏可能会导致画面变形、画质及其糊。即便想通过软件解决,比方说使用Magpie辅助放大,但会受硬件限制有一定延迟,鼠标动起来也卡卡的。此时使用屏幕更小的低分辨率屏幕反而体验会更好……你猜我为啥知道?嘻嘻。
总结
分辨率与屏幕尺寸主要影响画面清晰度,我们可以近似地以PPI为基准。PPI越高,画面越精细。但也意味着硬件要求越高;此外,也需要留意“非原生分辨率”的优化问题,当前并没有大一统的版本答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硬件与需求对不同解决方案进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