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d on 

W4tmass · 一事有恒,则万事皆可渐振

在生与死之间,对与错之间,虚与实之间——还有薯条。

一事有恒,则万事皆可渐振。
——曾国藩


研究者拿去当作一种现象研究我没意见,出书来卖就太内个了。接着还会有什么知乎网友写诗、微博网友写诗吧,咱们这豆瓣小组的写诗水平不是碾压他们吗,是不是也可以出本书?

诗人是这个时代非常尴尬的存在。不需要写诗也可以被称作诗人,几句有道理的话敲敲间隔、分分行就是诗的样子。徒有其表的多,没有严肃写诗的态度。

这些不够诗歌的诗歌,这些注定不会永恒的诗,也许就是诗歌革新的质变的准备。大量的诗歌出现是个好现象,你可以说这些诗歌不艺术,但它们都是诗歌通往艺术的必要的积淀。

虽然我认为这些诗歌是对诗歌的讽刺,但不否认它们的出现有意义。永远不期待诗歌为少数人所垄断,为少数人独享诗歌的快乐。

——牧人评价“我在B站写诗”

这一大段真是有趣而经典。评者角度切了又切,换了又换。肯定这些“注定不会永恒的诗”特定意义的同时,其作为正经诗歌爱好者又矛盾痛苦得可怜。典中典!


一种比较有新意的提法来自《新物种》(_The New Breed_)一书,该书主张在处理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时,参考人和动物的关系,例如像动物饲养人对动物的「肇事行为」承担责任那样,要求使用者对 AI 创作的侵权后果承担责任
——Platy Hsu

有人可能认为“技术无罪”,“粉丝出事,正主连带”不甚合理。但实际上,有些技术先天上就不一定可以被认定为中立。某些技术在被设计时,其微妙的点就容易被创作者的偏好、投资者的要求、社会局势等各种利益相关因素左右。且夫,创造者在创作伊始就应该能意识到其产品的影响是多元的。有意识地从一开始就把控影响,创作为之责任。



其实我对欧盟新规的观点和这个帖子回复也差不多:欧盟这个新规最大的用处可能就是给苹果添个堵,或者鼓励小家电也使用通用接口。除此之外,这个法案就真的是一无是处了。

当年人类给计算机搞那么多奇形怪状的接口,本意其实就是想让用户以形状来清楚地区分不同协议接口。现在倒好,一个 Type-C 走天下,插是插得方便了,但在此之上的数据交换协议还是一片混沌。

而且交换协议这回事,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好使:统一 USB 接口这事情,我觉得已经是「行政越权」了。想要让欧盟统……
——tg,文字没保存全,找不到出处

我觉得统一接口挺好的,至少不用只为了给各种设备充电而插一排线。需求有缓急,折腾协议之前更为普遍的大抵是“充电”的刚需。另外,物理接头统一了,协议统一总归比以前更加指日可待了吧。


「反义词」描述的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约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将一组互相矛盾对立的词当作反义词。谁说开心的反义词就是难过,我可以不开心,但我肯定不难过。那,你的「反义词」又是什么?
——Dennis“漫无目的”

我发现想想自己的“反义词”,有利于调理自己。


艺术家有成为天才的责任。
——来源不明

这话说得豪横,但我觉得很漂亮。


的确你的阅读会影响你的生活:有的女性因为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而深受鼓舞,因此放弃了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而去大学学习哲学;而有的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后放弃婚姻和辞去虽然乏味但却稳定的工作,但是成为了一个自由的女人的同时也成了一位单身母亲,在贫困和孤独中苦苦挣扎。因为“人类对意义的需求,几乎与对食物或睡眠的需求一样至关重要。”(p393)总在想存在主义思潮之后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流行是人们对于自身的失望而拒绝承担因为自由带来的责任吗? 读完这本书后,它进一步加强了我与尼采类似的想法:“所有的哲学甚至都可以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心理学或者历史的样式。 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实际都是在书写一种不自觉和无意识的回忆录。”(p32)毛姆在见过辜鸿铭之后说过类似的话,而詹姆斯也这么提过。
——信心不逆熊先生


在生与死之间,人类所有的姿态并非都是徒劳。
——他是雪崩,他是上帝


他拒绝了宗教信仰即是认定某一特定教义为真的观点。他视宗教信念为一种生活方式,并拒斥关于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
……
我曾收到了一封奥地利老友来信,他是个牧师。在信中他祝愿我的工作一切顺利,如果上帝意旨如此。这就是我现在所期望的,我期望上帝意旨如此。
——维特根斯坦 Wiki


理性需要对称。
——出处不明

正如善良需要锋芒。在牛头不对马嘴的论辩时刻,及时止损说不定是最后的体面。


即使第一个版本的飞机只飞了36米,明白人还是看到了划时代的意义。
——某书

看到先锋工具,我总觉得有些人下意识地就去否定其意义。他们会从各种角度去证明其设计、能力上的缺陷,面对别人由自己出发分享出工具的优势又不屑一顾,充耳不闻。也有些会解构其原理,来一句“不过是……”,好似不知不觉地在三言两语间,新事物存在的意义就被消减了。但是,解构一下原理又能怎样?除了科普,我觉得只会导向虚无,鲜少激起思想的浪花。

面对新事物,或者说讨论有待商榷的话题时,多从正面想问题更有意义些。这里不是说单纯地积极面对,乐观看待。而是正面地去讨论对象的用武之处。私以为,一个能落地应用的观点比一堆证明其在随机领域不能用的理由要靠谱多了。至于新事物的打磨与完善,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有人传授给我在街头雇车的秘诀:街头孤另另的一辆车,车夫红光满面鼓腹而游的样子,切莫睬他,如果三五成群鸠形鹄面,你一声吆喝便会蜂涌而来,竞相延揽,车价会特别低廉。在这里我们发现人性的一面——残忍。
——梁实秋《讲价》


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
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余秋雨《信客》


In a lifetime of many, many independent choices, small and large, a career with a vision will get you a distance proportional ton, while no vision will get you only the distance vn. In a sense,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who go far and those who do not is some people have a vision and the others do not and therefore can only react to the current events as they happen.
——Richard Hamming The Art of Do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earning to Learn


Getting upset at your kids for making mistakes doesn’t teach them to not make mistakes, it teaches them to hide their mistakes.
——Sari Azout


……在审美中,一切都取决于审美对象的风格与审美主体的情趣有没有内在的适应性。如果有,无名小卒的作品可以成为某个人的欣赏极致。如果无,第一流名家的代表作也只好另寻主人。也就是说,不是客观对象规定主观情趣,而是主观情趣规定客观对象。我可以对巴尔扎克的小说不屑一顾,我可以对毕加索的绘画嗤之以鼻;杜甫的伟大无法要求每个读者都推崇他的诗歌,而低级的审美情趣却能使毫无深意的传奇、武打、推理、色情等作品成为畅销书。一旦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选择客观对象,人便超越了客观法则,成为自我的主宰。甚至可以说,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审美情趣就是上帝,客观的审美对象就是上帝的选民
——《审美与人的自由》

我能否说审美是一个人的文明?不同文明孕育在不同历史条件。它或许稚嫩,或许混沌。但站在大的视角下回望,都自有其情趣。如今文明的“多元”日益怼脸,倘若以“部落与冲突”的视角去审视不同文明,多少令人扼腕。


积累

Spotify on the other hand seems to want to send me to the same group of artists and tracks I’ve listened to before, following some Collatz conjecture type algorithm that eventually converges on the same tuned playlist for that genre, no matter what the starting parameters may be.

Or at least let the user set a novelty slider to customize their own experience.

Most everything is palatable, but forgettable and too usually not all that interesting.
——Show HN: I trained an AI model on 120M+ songs from iTunes


本站由 @Aezir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